老十三

尽信书不如无。

【摘抄1】西方文论:修辞学、现象学、读者反应理论

Rhetoric, Phenomenology, reader response theory

【摘自公开课:西方文论】

外部逻辑(外部大环境):20c上半时期,文学批评领域以作品(文本)为中心,70年代逐渐转移成“读者为中心”(虽然读者是发散的,构不成中心),但俄国形式主义、英美新批评、结构主义这三领域的批评家都并没有真正做到客观,把他们自己主观的解读伪装成了一种“客观”的解读。


时,人文的发展晚科学半个世纪:

量子力学、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“绝对时间”,也就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标准时间,而是需要一个观察者看来的参照对比得出标准的,没有那个参照系凌驾于其他参照系之上

概率决定论、薛定谔的猫(思想实验)、等科学共识对传统的“非此即彼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,不确定性逐渐成为一种共识

文本中心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一种人为选择的坐标系,所谓“以文本为中心”其实并不真实地存在,任何一次阅读必定改变文本的意义,因此是去中心的、动态的,是需要读者与文本合作的。


19c末开始,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:人类哲学从外部世界向人类自己构建的符号世界撤退,非理性主义冲击理性主义(尼采:上帝死了);语言学转向:人文学科将语言学研究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,也影响到了文学批评。

人类是住在语言这个房子里向外看的。

传统将语言作为表述世界的一种手段,但语言也可以构成一种行为:需要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表述,也可以对现实造成影响(比如说宣布结婚,则结婚行为成立);语言会塑造人对世界的感知(不同的语言会对逻辑造成影响)






评论

热度(4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